Thông tin tài liệu:
Tài liệu do Trương Trọng Cảnh soạn nhà Hán. Lúc đầu mang tên là Thương hàn tạp bệnh luận, gồm 16 quyển. Sau này các y gia lại chia làm 10 quyển và đặt tên là Thương hàn luận. Nội dung Tài liệu trình bày bệnh chứng diễn tiến theo lục kinh. Thêm phần bàn về cách chữa hoắc loạn, Âm dương dịch. Bản chữ hán dành cho những người muốn tìm hiểu sâu sắc và cặn kẽ hơn về ý nghĩa của Tài liệu. Mời các bạn cùng tham khảo
Nội dung trích xuất từ tài liệu:
Chữ Hán - Thương hàn luận
傷寒論 Page 1 of 117
傷寒論
原文
上編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桂枝湯方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麻黃湯方
葛根湯方
葛根加半夏湯方
大青龍湯方
小青龍湯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梔子豉湯方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乾薑湯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白虎加人參湯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黃芩湯方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http://www.ocf.berkeley.edu/~darvard/CMBook3.htm 5/29/2006
傷寒論 Page 2 of 117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加桂湯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作甘瀾水法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小建中湯方
桂枝人參湯方
乾薑附子湯方
茯苓四逆湯方
真武湯方
甘草乾薑湯方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甘草附子湯
炙甘草湯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湯方
桃核承氣湯
抵當湯方
抵當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湯方
小陷胸湯方
三物白散方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附子瀉心湯方
半夏瀉心湯方
生薑瀉心湯方
http://www.ocf.berkeley.edu/~darvard/CMBook3.htm 5/29/2006
傷寒論 Page 3 of 117
甘草瀉心湯方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旋覆代赭湯方
黃連湯方
十棗湯方
瓜蒂散方
桂枝附子湯方
去桂加白朮湯方
甘草附子湯方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白虎湯方
豬苓湯方
謂胃承氣湯方
小承氣湯方
大承氣湯方
麻子仁丸
蜜煎方
土瓜根方
豬膽汁方
茵陳蒿湯
梔子櫱皮湯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吳茱萸湯方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小柴胡湯方
柴胡桂枝湯方
大柴胡湯方
柴胡加芒硝湯方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http://www.ocf.berkeley.edu/~darvard/CMBook3.htm 5/29/2006
傷寒論 Page 4 of 117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加大黃湯方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四逆湯方
通脈四逆湯方
白通湯方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真武湯方
附子湯方
桃花湯方
黃連阿膠湯方
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四逆散方
豬膚湯方
甘草湯方
桔梗湯方
苦酒湯方
半夏散及湯方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烏梅丸方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麻黃升麻湯方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白頭翁湯方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四逆加人參湯方
五苓散方
理中丸方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http://www.ocf.berkeley.edu/~darvard/CMBook3.htm 5/29/2006
傷寒論 Page 5 of 117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并治
枳實梔子豉湯方
牡蠣澤瀉散方
竹葉石膏湯方
燒褌散方
下編
辨脈法第一
平脈法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上編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 陽 病 , 或 已 發 熱 , 或 未 發 熱 , 必 惡 寒 , 體 痛 ,嘔 逆 ,
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http://www.ocf.berkeley.edu/~darvard/CMBook3.htm 5/29/2006
傷寒論 Page 6 of 117
太 陽 病 , 發 熱 而 渴 , 不 惡 寒 者 , 為 溫 病 。 若 發 汗已 , 身
灼 熱 者 , 名 曰 風 溫 。 風 溫 為 病 , 脈 陰 陽 俱 浮 , 自汗 出 , 身
重 , 多 眠 睡 , 鼻 息 必 鼾 , 語 言 難 出 。 若 被 下 者, 小 便 不 利 ,
直 視 失 溲 , 若 被 火 者 , 微 發 黃 色 , 劇 則 如驚 癇 , 時 瘛 瘲 ;
若 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 有 發 熱 惡 寒 者 , 發 於 陽 也 ; 無 熱 惡 寒 者 , 發 於陰 也 。
發 於 陽 , 七 日 愈 。 發 於 陰 , 六 日 愈 。 以 陽 數 七 ,陰 數 六 故
也。
傷 寒 一 日 , 太 陽 受 之 , 脈 若 靜 者 , 為 不 傳 。 頗 欲吐 , 若
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太 陽 病 , 頭 痛 至 七 日 以 上 自 愈 者 , 以 行 其 經 盡 故也 。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戍上。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 陽 中 風 , 陽 浮 而 陰 弱 , 陽 浮 者 , 熱 自 發 , 陰 弱者 , 汗
自 出 。 嗇 嗇 惡 寒 , 淅 淅 惡 風 , 翕 翕 發 熱 , 鼻 鳴 乾嘔 者 , 桂
枝湯主之。
http://www.ocf.berkeley.edu/~darvard/CMBook3.htm 5/29/2006
傷寒論 Page 7 of 117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
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 五 味 , ● 咀 三 味 , 以 水 七 升 , 微 火 煮 取 三 升 ,去 滓 ,
適 寒 溫 , 服 一 升 。 服 已 須 臾 , 歠 熱 稀 粥 一 升 餘 ,以 助 藥
力 , 溫 覆 令 一 時 許 , 遍 身 ● ● 微 似 有 汗 者 益 佳 ,不 可 令 如
水 流 漓 , 病 必 不 除 。 若 一 服 汗 出 病 差 , 停 服 後, 不 必 盡 劑
。 若 不 汗 , 更 服 依 前 法 。 又 不 汗 , 後 服 小 促其 間 , 半 日 許
令 三 服 盡 。 若 病 重 者 , 一 日 一 夜 服 , 周 時觀 之 , 服 一 劑
盡 , 病 證 猶 在 者 , 更 作 服 。 若 不 汗 出 , 乃服 至 二 三 劑 。 禁
生 冷 、 黏 滑 、 肉 麵 、 五 辛 、 酒 酪 、 臭 惡等 物 。
太 陽 病 , 頭 痛 , 發 熱 , 汗 出 , 惡 風 , 桂 枝 湯 主 之。
太 陽 病 , 發 熱 汗 出 者 , 此 為 榮 弱 衛 強 , ...